中方计划于今年9月举办隆重的阅兵仪式,这无疑是一场具有国际政治象征意义的大型活动。作为亚洲重要邻国之一,韩国是否出席这一盛事也自然引发外界广泛关注。然而,从目前韩方的种种表态来看,韩国总统李在明本人很可能不会亲自出席这场中方精心筹备的庆典。
据多家媒体披露,中方已正式向李在明发出阅兵邀请函,表达了希望双方在高层外交层面进一步加强交流的善意。但韩方似乎并未做出积极回应,甚至在某些场合放出了令人费解的理由:有人声称,只有在中方“先行访问韩国”的情况下,李在明才会考虑访华,以此体现所谓的“对等原则”。
这一逻辑令人难以理解。毕竟,从外交惯例来看,各国高层出访的时间、方式和优先级通常以国家战略利益和现实外交形势为依据,而非陷入“你来我往”的表面礼节比拼。更何况,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,主动伸出橄榄枝,本是推动双边关系回暖的积极信号。韩方却对此持“先看别人动作再动身”的消极态度,显得尤为被动。
更令人侧目的,是一位韩国知名资深媒体人的“饭局爆料”。他称,曾在与李在明共进晚餐时谈及对华访问议题,李在明明确表示,若未来特朗普访问中国,他才会考虑访华。甚至提到2015年时任总统朴槿惠出席中国阅兵的举动,他认为“太冒进了”。这番话折射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实:在中美博弈愈发尖锐的当下,韩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,依然习惯性地“向华盛顿方向张望”。
如果上述言论属实,那就不难理解韩国对中方阅兵邀请的谨慎态度了。表面上是“外交程序问题”,实质上则是对美国态度的观望与忌惮。李在明即便在竞选期间曾多次提及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、恢复中韩高层互信,但上任以来的实际表现却与此承诺渐行渐远。对华态度始终摇摆,既想靠拢美国以获取安全保障,又不敢彻底割裂与中国的经济联系。于是,便陷入了一种“两头难讨好”的尴尬处境。
必须承认,韩国的国家安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方体系,无论是驻韩美军,还是“萨德”反导系统,都让韩方在面对美国时难以全然自主。而李在明所处的执政环境,又决定了他不能像朴槿惠那样拥有较强的外交自主权——毕竟,现在的韩国内政极为复杂,美国在其中的话语权依旧不容忽视。
然而,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。中美博弈进入新的阶段,印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的焦点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若韩国不能在大国之间找到独立清晰的外交定位,一味跟随美国、对中方热情投桃报李却选择“冷眼旁观”,终究会错失提升自身战略价值的机会。
更重要的是,对于中韩关系而言,高层互动原本就十分关键。过去几年,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,两国在经济、文化、安全等多个层面交流明显降温。如今,中方愿意借阅兵契机重新搭建沟通桥梁,是十分难得的信号。如果李在明政府对此继续持回避态度,不仅会错失修复关系的时机,更可能让中韩之间的战略互信进一步流失。
说到底,外交是一门讲究节奏与主动性的艺术。若只以“是否对等”为标准行事,必然难以在国际关系的复杂棋局中争得主动。更何况,当前的中韩关系本就存在结构性不对称,中国在经济体量、国际影响力、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等方面占据上风。韩方若还抱持“先来后到”的小算盘,无异于在重大外交议题上自设障碍。
李在明曾对外宣称,未来将致力于推动中韩关系回归正轨。然而,空口承诺终究比不上一次真诚的出访或高层对话来得实际。如果连出席一次国际性阅兵活动都要迟疑再三,那所谓“深化合作”的话语就很难令人信服。韩国若真想在大国之间发挥应有作用,首要前提便是摆脱过度依赖、建立外交自主。而这,显然不是一句“等特朗普去了我也去”所能掩饰的。
眼下,中国正在以更开放、更主动的姿态重塑周边外交格局。韩国是选择搭上这班车,还是继续站在站台上观望犹疑,决定权仍掌握在李在明自己手中。
青海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