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雄英,作为明朝最尊贵的皇族后代之一,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马皇后的嫡长孙,也是朱标的长子。他的身份堪称尊贵,不仅是皇太子的嫡长孙,还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外孙,而常遇春的亲外甥,蓝玉,正是他舅公,深得重用,举世无双的高贵血脉可见一斑。可惜命运弄人,年仅八岁,朱雄英便因天花早逝,他的早逝,不仅令朱元璋与马皇后伤心欲绝,甚至间接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历史进程。若他能够活到朱元璋驾崩之后,也许洪武二十五年后的淮西勋贵屠杀事件就不会发生,甚至即使发生,也未必会如此血腥残酷。
朱雄英的父亲朱标,作为开国皇太子,是朱元璋亲自栽培的继承人。朱元璋一开始便以皇帝的标准来培养儿子,力图为大明江山选出最合适的继承人。朱雄英的母亲常氏,是常遇春的嫡女。常遇春以勇猛著称,仅次于徐达的功勋,常氏与朱标青梅竹马,指腹为婚,二人婚后感情深厚,生下了朱雄英和次子朱允熥。
展开剩余74%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了朱雄英的出生与去世:“洪武七年冬十月己未,皇嫡长孙雄英生;洪武十五年五月己酉朔,皇嫡长孙雄英薨。”朱雄英年仅八岁便英年早逝,这一消息令朝廷上下震惊,朱元璋深感悲痛,亲自暂停了朝政,为其举行盛大的葬礼,将他安葬在钟山。随葬的官员均穿素服,徒步送葬,追封朱雄英为虞王,并赐谥号“怀”。
史书中对朱雄英的记载较为简略,这也有历史的原因。然而他短暂的一生,对于朱元璋、马皇后、以及朱标而言,打击极大,几乎无法承受。尤其是朱雄英的生母常氏,在生下朱允熥后便去世,这使得朱雄英失去了母亲的宠爱和照顾。朱元璋非常宠爱他的嫡长孙,虽然不如他对朱标那般深情,但他对朱雄英的爱惜,丝毫不亚于对自己的亲生儿子。朱标也为此痛不欲生,常常悲从中来——二十四岁失去了爱妻,而嫡长子也在八岁时早早夭折,经历了无尽的痛苦。
然而最伤心的莫过于马皇后,她不仅亲手抚养了朱雄英,而且将所有的心血倾注在这个嫡长孙身上。每一天看着他长大,是马皇后最开心的时光,但这一切在朱雄英的病逝后戛然而止。尽管马皇后年仅五十四岁,但由于朱雄英的去世,她伤心欲绝,过度的悲痛使得她的健康每况愈下,几个月后,身体彻底崩溃,撒手人寰。若朱雄英能幸存,也许马皇后会多活几年。
朱雄英若能活到朱元璋驾崩后,是否能够顺利继位?他的去世又对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呢?这一问题值得深思。
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去世,年仅三十八岁。这位在开国之初便被确定为接班人的太子,突然去世,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继承计划。面对失去儿子的沉痛,朱元璋不得不重新思考,究竟是将帝国交给儿子朱允炆,还是交给孙子朱雄英。朱元璋经过反复考虑,并多次与大臣讨论。甚至曾有意培养自己的第四子朱棣继位,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反对。大臣们的理由是,如果立了朱棣,那么长子朱标的两个儿子,朱允熥与朱允炆该如何处理?由于朱标的妻子常氏所生的两个儿子,名分较高,立他们似乎更合适。朱元璋最终选择了从孙子入手,而选择了朱允炆为继承人,放弃了地位更高的朱允熥。
朱标共有两位妻子,常氏和继妻吕氏,常氏生下了朱雄英和朱允熥,而吕氏则为朱标生下了朱允炆、朱允熞和朱允熙。按理说,朱允熥作为常氏所生的长子,应该是继承权最高的。而朱允炆,虽是吕氏所生的长子,但地位较为次要。在这种情况下,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允炆,这也为后来的蓝玉案埋下了伏笔。
朱允熥虽然有淮西勋贵的支持,尤其是常遇春的外孙蓝玉,但是朱允炆却缺乏稳固的后台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朱元璋为了保障朱允炆能够顺利登基,进行了残酷的清洗,彻底肃清了淮西勋贵的力量。这一“蓝玉案”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震荡,数万人死于非命,连李善长、冯胜、傅友德等一代名将都未能幸免。许多淮西勋贵的宿将被彻底清除,最终只剩下了寥寥无几的耿炳文、郭英等人。
如果朱雄英活着,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有所不同。朱雄英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孙,拥有天然的继承优势,这在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。尤其是朱雄英比朱允炆年长三岁,这三年的差距,对一个年轻帝王来说,意味着可以积累更多的治国理政经验。如果朱雄英继位,朝廷中有淮西勋贵的支持,尤其是蓝玉、傅友德等人的帮助,使得他能够顺利应对朝廷中的复杂局面。即使有清洗,也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血腥,淮西勋贵的势力可能会更加温和。更重要的是,朱雄英与朱元璋之间的深厚感情,也意味着他可以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帮助,避免后来的靖难之役等大规模的血腥事件。
换句话说,朱雄英的存活,很可能会改变整个明朝的历史格局,避免了许多灾难性的事件,也让中国历史在当时的动荡局势中,走向更加稳定的未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青海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